首页 > 行业资讯 > 技术文章技术文章
重视农业技术推广 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来源: 更新时间:2013-04-09 阅览3000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农业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支柱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和国家对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因此,必须加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现存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 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二是影响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的原因。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 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 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 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不灵活。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四是影响农技推广效率的原因。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 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农业技术推广制度的有效措施

  1.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一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可参考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内容,并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

  2.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一是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二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 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3.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提高推广队伍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我国农技推广人才,大多数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粮食栽培型人才,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和农业推广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应当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与进修,迅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4.引进国内外新品种和新技术市场经济,时间就是金钱。它要求快速引进新技术,快速推广新技术,快速生产新产品,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才能吸引农民采用,提高新技术的入户率和转化率,才能有高效农业,市场经济对农副产品花色品种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适应不同富裕程度、不同心理状态和不同个性消费者的需要,在引进时一定要注意多样化,有了多样化的新品种新技术,才能充分开发当地资源,生产多样化的农副产品,赢得国内外市场,增强农技推广部门的活力。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有具体行动,要有落实措施。农业部制订了现代农业“十大行动”方案,每个行动都体现着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撑和保障。 各地应按照这个思路,形成当地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扎扎实实地安排和部署好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的各项工作。

©2022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全国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3号楼11-13楼  安全联盟

免费咨询

  • 在线客服: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5325881717
  • 微信客服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