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行业动态
绿色蔬菜为何当成普通蔬菜卖?

来源:http://www.zhibao17.com 更新时间:2013-05-28 阅览2913次

  一级经销商按车卖,二级经销商按箱卖,终端市场变成了按把卖。有绿色认证的牌子、售价却沦落到与普通蔬菜为伍,重庆部分绿色蔬菜正遭遇质优价不优的尴尬。

  如何让绿色农产品的绿色价值在市场得到体现,成为不少基地老板正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5月8日,连日阴雨仍在继续。肖逸的心情就像阴雨天一样,沉甸甸的。

  肖逸是潼南县梓潼街道办事处重庆冠群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他糟糕的心情缘于基地的蔬菜虽然有绿色食品认证、质量很好,但是价格却起不来,甚至在菜市场与普通蔬菜混在一起卖。

  绿色蔬菜

  菜市场被当普通蔬菜卖

  在重庆冠群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蔬菜种植面积在1200亩左右。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反季蔬菜长势正旺,科研人员们正在基地内苦心钻研。

  肖逸说,冠群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绿色蔬菜有黄瓜、茄子、青椒、苦瓜、白菜等10余种,多年前就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

  不过,让肖逸郁闷的是这种绿色食品在一些蔬菜批发市场,根本发挥不出优势。肖逸告诉记者:“一些蔬菜批发市场,将我们的蔬菜拆散后与其他蔬菜混在一起卖,根本看不到我们的品牌,难与普通农产品实现有效区分。”

  盘溪蔬菜批发市场老经营户老陈印证了肖逸的说法。“潼南县、璧山县、九龙坡区白市驿等地方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菜,和普通蔬菜没什么两样,根本就卖不起价,市场上的无公害蔬菜大多是在匿名卖,有很多采购商也根本就不关心菜是哪里来的。”老陈说,到无公害基地收菜,好处仅仅在于基地是成片和规模种植,采收不费力。

  价格上不去

  藤菜批发1.2元/斤只够成本

  绿色食品的招牌在菜市场没了用武之地,也直接影响到肖逸的收益。

  肖逸告诉记者,现在藤菜批发价1.2元每斤左右,一般亩产3000~4000公斤,销售额接近一万元,这个收入只是差不多与成本打成平手。

  他算了笔账,蔬菜种子100元/亩、肥料500元/亩、农药500元/亩、人工24000元\人\年、土地租金400元/亩、喷滴灌1000元/亩、大棚20000元/亩,这些加起来每年一亩地的成本在3万元左右,种一季成本也接近一万元。

  优质蔬菜价格却起不来,甚至沦落到与普通蔬菜一个价格的地步,这让他的心情糟透了。

  肖逸也想过提高批发价格,但他说,一旦提高批发价,采购商就会转投其他蔬菜基地采购,自己的蔬菜销售就会大大受挫。

  进超市“门槛高”

  蔬菜种植企业难承受

  拥有绿色食品认证,投入了高成本,肖逸当然不甘心只卖这个价格。与肖逸持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重庆市农龙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凤明。

  “要让绿色食品的价格得到提升,必须提升品牌影响力,本来进超市是比较理想的渠道。”但姜凤明说,超市高额的进场费用、提点和运输成本,让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而且销售也不理想,最终在两年前他选择了中断与超市的对接。

  肖逸称,在超市售价5元/斤左右的茄子,我们批发价仅1.5元/斤左右。虽然超市的售价较高,但其实生产企业拿到的利润并不高。

  同时,在大型超市,对生鲜产品基本上采取的是唯一供货商政策,即对同一种产品统一由一家企业供货。要想独占市场,就要成为唯一供货商,但成本并不低。进入超市一般要缴纳进场费、包装费、运输费、标签费、促销管理费,同时还要根据销售额缴纳提成。记者在重庆某大型超市了解到,农产品在进驻超市时,进场费为每月2500元到3000元,超市还要“提点”7%到10%,加上促销员工一个月2500元的工资,一般中小型蔬菜企业根本“吃不消”.姜凤明说,如果卖给小型超市,日销售量一般都不大,而且他们一般不与基地对接,而是选择自己到基地或者农户去采购,采购范围一般都不固定,不具备建立长期合作的基础。

  重庆市农委质量安全处处长黄君一称,无论是农民还是合作社,在面对超市时大都是一种弱势地位,有的合作社虽然与超市实现了有效对接,但由于无法承受部分超市过高的进场费和资金回流慢等问题,已主动从超市中退出。

  原因

  看流通环节脸色

  绿色蔬菜难赚钱

  为何经过绿色认证的蔬菜在市场上与普通蔬菜没什么区别?

  重庆市农委研究室主任颜其勇称,瓜果蔬菜被收购商收购后,按外观、大小等条件进行分拣,然后批发出去。在这一过程中,经过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已与普通蔬菜混在一起了。

  颜其勇介绍,由于绿色蔬菜与普通蔬菜混销,导致农企和农户并没有因为绿色认证而获得好处,以致现在很多农产品都不进行认证了,就算认证了也经常不贴标。

  “一级经销商按车卖,二级经销商按箱卖,到最后一级经销商,就变成按把卖了。印在箱上的绿色食品标志和品牌到了消费终端时,谁也看不见了。所以,到最后我们的蔬菜一点优势都没有了。因此,价格也和普通蔬菜区分不开来,出现优质不优价的尴尬。”肖逸认为,关键在于他们只负责生产,而产品的流通完全掌握在经销商手中。

  而市商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虽然绿色农产品在超市的售价较高,但并不代表企业一定能盈利。首先,超市对产品的新鲜度、外形、销售量等有较高要求,农产品在筛选过程中淘汰率较高,很多产品无法上市。其次,标价并不等于真正的销售额,鲜活农产品必须当天卖出,否则都要扔掉。

  探索

  自建专卖店卖菜

  企业遇资金瓶颈

  姜凤明告诉记者,农超对接,门槛比较高,费用繁多;和市场对接,蔬菜要经过经销商根据外形、质量、大小等进行挑拣,到最后根本就不能体现我们的品牌。为了更好地发展品牌优势,如今我们只好在主城各个区开设专卖店。

  “做流通特别考验企业的管理能力,只有把流通环节抓起来了,打通从生产到终端的整个链条,才能形成品牌的掌控力,从而真正做到优质优价。”姜凤明认为,为了保证口碑,就要自己掌握流通渠道。

  不过,姜凤明坦承,专卖店运营成本较高,高成本摊薄了整体利润,导致采用专卖店模式的企业利润率普遍偏低。如今多数企业在扩大市场覆盖面方面普遍遭遇资金困难。

  肖逸也称,要保证绿色食品质优价也优,只有自建专卖店,直接将蔬菜提供给消费者。但是,开专卖店的成本远高于批发和进入超市。“例如在农贸市场开专卖店每个月的租金要3000块,一个档口还要雇两个员工,另外配送等环节的成本也要高出很多。”肖逸表示,虽然最终售价比同类产品高出40%至50%,但高价之下销量有限,利润率普遍较低。因此,打造自营销售网络,掌控流通渠道,虽然实现了优质优价,但并未实现优质优利。

  建议

  第三方监督

  让农超对接发力

  进农贸市场遭遇混销,体现不出绿色农产品价值;进超市门槛高了受不了;自建专卖店成本又太高,虽然蔬菜价格上去了但却赚不了多少钱。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重庆市农委质量安全处处长黄君一认为,缺乏品牌、流通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作物发展的关键。在当前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模式下,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企业和农户也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介入流通环节,从而打造专有品牌,因此只能充当农业产业链低端的生产者角色。

  颜其勇告诉记者,一级经销商按车卖、二级经销商按箱卖、农贸市场商户按把卖,这样的情况是消费市场约定俗成的,短期内不会改变。生产企业要想保证品牌价值得到彰显,就要掌握自己的流通渠道,要不品牌肯定就砸了。

  黄君一称,如今政府也在引导基地和农户对自己产品进行绿色认证和建设地理标志等,并且在有关方面进行资金补助,如新认证一个绿色产品政府就会给企业1万元的补贴。

  黄君一说,农超对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有效对接。应在蔬菜检测、损耗过程中引入仲裁机制,通过第三方介入监督的方式保证“农超对接”的公平、公正,让“农超对接”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2022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全国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3号楼11-13楼  安全联盟

免费咨询

  • 在线客服: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5325881717
  • 微信客服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