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zhibao17.com/ 更新时间:2013-07-05 阅览2598次
6月21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雨浦在征求对省、市四个班子作风建设意见座谈会上强调。这为我市党员干部今后如何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走群众路线,指出了具体的工作路径。本报从即日起开设“下基层解民忧”专栏,为那些真正俯下身子给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实干家鼓与呼,同时把“‘镜头’对准群众,把‘麦克’交给群众”,让社情得以上达,民意充分表达,最终让我市的民生水平有个大的起色、大的超越。
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仅用三年时间就从2009年的6.1亿斤增加到去年的16.14亿斤,猛增10亿斤;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由2009年的4246元增加到2012的14100元,增长近三倍。当然,这组数字的递增应当归功于绥滨县连续三年的“旱改水”工程,那么和一个群体密不可分,他们就是默默奉献在各乡、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其中刘文杰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刘文杰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艺师,是县里派驻忠仁镇的包乡技术员。为了了解包乡干部的一天,记者与她一起坐上最早去往忠仁镇的客车。她是忠仁镇的常客,因为一年365天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她都工作在忠仁镇的田间地头。
“去忠仁这条道我已经跑12年了,也算是半个忠仁人了。”在车里刘文杰与记者聊了起来。
车开到忠仁镇集贤村万亩水稻示范区时,我们下了车,映入眼帘的是一池池挺拔的稻苗,满目青翠。水田里,几位农民已经开始了劳作。看到刘文杰的到来,干活的农民都热情地跟她打起了招呼。
“你们也挺早啊”,刘文杰说。没有过多的寒暄,就像见到了自己家里人那么熟悉,刘文杰径直走到田间察看苗情。
“现在是稻苗的分蘖末期,是虫害的高发期,像这样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我是天天都来,一天不落。”刘文杰一边仔细察看着稻苗一边说。
“刘农艺师,过来上我家这边看看吧”.不远处,集贤村水田户于常宝招呼着我们。
于常宝是集贤村的老水田户了,现在发展到了200多亩水田的种植规模。他从刚种水稻开始就是刘文杰指导的,现在已经六七年的时间了。据他介绍,从水稻扣棚、浸种、催芽到播种及后期的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是刘农艺师手把手教会的。自己也从一个不懂技术的“水稻盲”变成了一个精通技术的“水稻通”、“科技示范户”.农业技术不仅充实了头脑,更鼓了自己的腰包。由于前期技术指导到位,早动手,今年于常宝家的水稻种植环环紧扣农时,后期加强田间管理,今年还是个丰收年。
用于常宝的话说:“我们相信刘农艺师,每个时期让我们做啥我们就去做,保证没错。这不仅仅是相信她的技术,更信赖的是她把我们农民大事小情都当自己家事看的这个情分儿!”
近几年来,绥滨县号召广大党员干部俯下身子干工作,深入到基层中来,深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主心骨,当群众的贴心人,做群众的参谋长,当群众的服务员,真情实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
正是因为有了像刘文杰这样一批农技推广人员,常年活跃在农民中间,才有效地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据了解,今年以来,绥滨县共为农民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67期,发放资料4万余份,适时发送农业科技短信27条,举办电视讲座18次,接受农民咨询1356人次,专家现场指导137人次,解答技术难题69个,培训农民4.5万人次。
免责声明:本网站(中国植保仪器网)部分新闻转载自网络,其目的是为给用户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不代表赞同其文章的观点内容,不对文章的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