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技术文章技术文章
扇吸式诱虫灯与频振式杀虫灯对稻田防虫效果比较

来源:http://www.zhibao17.com/ 更新时间:2013-09-23 阅览3734次

扇吸式诱虫灯与频振式杀虫灯对稻田防虫效果比较

    摘要:比较分析了扇吸式诱虫灯与频振式杀虫灯对稻田昆虫的诱捕效果及其对天敌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扇吸式诱虫灯对稻田主要昆虫的诱捕量高于频振式杀虫灯; 扇吸式诱虫灯捕获的昆虫中,益虫和中性昆虫的存活率较高( > 70%) ,而害虫死亡率为100%,频振式杀虫灯对害虫的致死率为100%,对益虫和中性昆虫的致死率也很高; 从田间百株虫量看,2种杀虫灯对稻飞虱的控制及对蜘蛛的保护效果均较好,其中扇吸式诱虫灯的效果优于频振式杀虫灯。
    湖南是中国水稻生产大省, 2010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为434. 5 万hm2,居全国第1 位( 引自湖南省植保植检站2011 年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资料汇编数据) 。湖南省属于大陆性特征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虫害发生具有发生面广、世代重叠、虫量大的特点[1]。湖南省内不同生态稻区的常见水稻病虫有30 种以上,主要为3 虫4 病,即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2]。1841 年Harris 在植被害虫论说中总结了早期的农业防治方法,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广谱杀虫剂( DDT、六六六等) 因其优异的防治效果得到广泛应用,但随之而来的3R 问题( 残毒Remain、抗性Resistance 和再猖獗Resurgence) 、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衰竭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病虫害防治的策略[2]。1967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害虫综合治理(IPM)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有害生物生态管理(EPM) 理论和技术,现今备受人们关注。近年国内学者提出了水稻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达到控制农作物虫害、减少化学农药污染的目的。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 2012)1号],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以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杀虫灯的使用是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频振式杀虫灯是农业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杀虫灯之一,对害虫诱杀能力强,但对益虫和中性昆虫也会造成较大的伤害。扇吸式诱虫灯是一种新型的稻田诱虫装
    置,具有诱虫量大、对益虫伤害小、安装方便和不需要每天清理等特点,田间应用效果好[4]。本研究比较频振式杀虫灯和扇吸式诱虫灯在相同条件下对水稻主要害虫的捕获能力、所捕获昆虫的存活情况以及对灯控区虫百株量的影响,对2种杀虫灯在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中的前景进行讨论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 1 试验时间及地点
    本试验于2012年双季水稻害虫高发期(5月下旬—7月上旬、8 月下旬—9 月下旬) 在益阳市赫山区水稻核心示范基地进行,该基地位于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村,面积71 hm2。
    1. 2 试验材料
    早、晚稻栽培品种分别为中嘉早17 和湘晚籼12号,由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科教站提供。扇吸式诱虫灯3盏,由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提供; 新华牌频振式杀虫灯3 盏,由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科教站提供。
    1.3 试验方法
    1.3.1 杀虫灯的设置安装于5 月23 日每2 hm2稻田安装1 盏杀虫灯,灯距为100 m,接虫口距离地面1. 5 m。2 种杀虫灯各设3个重复,设立非灯控区3. 3hm2 作对照,距离试验区500 m。每天开灯时间为19: 00—24: 00。
    1. 3. 2 试验数据收集早稻试验调查起止时间为5月25日至6月30日,晚稻试验调查起止时间为8月25日至9月24日,每2d清点1 次诱捕到的不同昆虫的数量,注意区分害虫、益虫和中性昆虫,统计3个重复的诱虫总量,其中6 月28 日断电未统计。
    每10d清点1次接虫瓶( 虫袋) 的昆虫诱集数,将接虫瓶取下在田中放置2d,统计昆虫存活数。每10d开展1次灯控区和非灯控区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百株虫量调查,随机抽取灯控区与非灯控区100株稻苗,分别统计稻苗上的虫量。
    1. 3. 3 药剂处理早稻非灯控区进行了2次施药,防治纹枯病、稻飞虱和二化螟等,第1次为6月2日,第2次为6月21 日,每次每公顷施用30% 苯甲·丙环唑300 mL + 25% 噻嗪酮1 500 g + 康宽150mL。灯控区6 月10 日施药1 次,每公顷施用康宽150mL + 爱苗150g + 10%井冈霉素水剂3000 mL,防治纹枯病和二化螟。晚稻非灯控区进行了3 次病
    虫防治,于7月28日每公顷施用康宽150mL+30%的噻嗪酮600 g; 8 月20 日每公顷施用康宽150mL + 70% 的吡蚜酮120 g + 10% 井冈霉素3 000mL; 9 月12 日每公顷用康宽150 mL + 70% 的吡蚜酮120 g + 10%井冈霉素3 000 mL; 灯控区于8月20日和9 月12 日分别每公顷施用10%井冈霉素3000mL,防治纹枯病。
    1. 3. 4 注意事项频振式杀虫灯的使用需要每天清理1次接虫袋和高压电网的污垢。扇吸式诱虫灯的使用需要及时调整风扇的方向,需保持风扇方向与自然风向相同,保持接虫瓶内通风,防止暴晒和缺水,要及时换上备用虫瓶,待害虫基本死亡之后将益虫放回田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2 种杀虫灯对主要害虫的诱捕效果比较2012年5月25 日—6 月30 日,赫山区水稻核心示范基地稻飞虱发生较为严重,发生呈逐渐加重的趋势,二化螟、大螟属于轻微发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发生高峰期为6 月中下旬( 表1)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扇吸式诱虫灯对各种主要害虫的诱捕量均高于频振式杀虫灯。由于二化螟、大螟的发生量少,2种杀虫灯的诱捕量从统计上分析无显著差异; 从诱捕蛾类的总量来看,观测日期内( 连续36 d,18次)2种杀虫灯存在显著差异的次数达13次,占72.2%,其中12次为扇吸式诱虫灯高于频振式杀虫灯; 2 种杀虫灯对稻纵卷叶螟的诱捕量存在显著差异的次数占统计次数的42.9%,对稻飞虱的诱捕量存在显著差异的次数占44.4%。晚稻生长期间有2 个发蛾高峰(图1) ,第1次小高峰出现在9月2日左右,第2次高峰出现在9月10日左右,2种杀虫灯的诱捕量高峰出现日期一致。扇吸式诱虫灯对主要害虫的诱捕量均高于频式杀虫灯( 图1) ,其中对蛾类的日均诱捕量为136.7只,比频振式量高97.0%,对稻纵卷叶螟的日均诱捕量为45只,比频振式高168. 0%,对稻飞虱的日均诱捕量为62.4只,比频振式高182.5%。晚稻从8月25日至9 月22 日连续观测14 次,从诱捕蛾类总量来看,2 种杀虫灯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有11次,占总观测次数的78. 5%; 对稻纵卷叶螟的诱捕量差异与蛾类诱捕总量趋势基本一致,2 种杀虫灯存在显著差异的次数占总观测次数的64.3%; 对稻螟蛉的诱捕量有显著差异的次数达100% ( 总共只观测到4次) ; 对稻飞虱的诱捕量存在显著差异的次数占总观测次数的78. 5%。从2 种杀虫灯早、晚稻的诱捕量来看,2 种杀虫灯的效果均以晚稻优于早稻。
    2.2 2 种杀虫灯诱捕昆虫的存活情况比较将5月31日、6 月10 日、6 月20 日、6月30日、9月4日、9 月14 日的2 种杀虫灯( 各3 个重复) 的接虫瓶( 袋) 置于稻田中2 d 后观察,结果(表2) 表明,扇吸式诱虫灯对害虫、益虫及中性昆虫的诱捕效果均强于频振式杀虫灯。2 种杀虫灯诱捕到的害虫(包括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飞虱) 的死亡率均为100%。扇吸式诱虫灯对益虫的保护效果较好,隐翅虫的存活率为81. 8% ~ 100%,早稻中步甲的存活率为83.3% ~ 100%,晚稻中未诱集到步甲。频振式杀虫灯对益虫的致死率较高,益虫存活率基本为0,仅6月22日观测到步甲的存活率为12.5%。扇吸式诱虫灯和频振式杀虫灯对中性昆虫龙虱的诱捕数量均较多,存活率却有较大差异,前者龙虱的存活率为70.4% ~ 89.9%,显著高于后者(存活率为0 ~ 5.7%)。2种杀虫灯均未诱捕到黑肩绿盲蝽,可能是该时间段试验基地黑肩绿盲蝽较少的缘故。
    2. 3 灯控区与非灯控区稻飞虱和蜘蛛百株虫量的比较
    本研究仅选取试验基地最主要的害虫(稻飞虱)及天敌(蜘蛛)分7次(其中早稻4次,晚稻3次)进行数量调查,将2种杀虫灯的3个重复所调查数量求平均值,结果见表3。5月31日(即杀虫灯开灯8d后,此时灯控区与非灯控区均未进行施药处理) ,扇吸式诱虫灯、频振式杀虫灯2个灯控区稻飞虱数量分别为非灯控区的50.0% 和53.2%,2种杀虫灯对稻飞虱种群数量的控制效果均较好; 扇吸式诱虫灯灯控区的百株蜘蛛数量显著高于频振式杀虫灯和非灯控区。6 月10 日灯控区施用药剂防治纹枯病,对该区域稻飞虱和蜘蛛数量影响较小,6月2日后非灯控区2 次施用药剂防治稻飞虱,对稻飞虱和蜘蛛数量影响很大,2种昆虫的百株虫量比灯控区不同程度减少,药剂防治效果明显。稻飞虱从8月25日起开始进入高发期(表3) ,非灯控区稻飞虱数量迅速增加,但灯控区的稻飞虱数量均能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内,两种杀虫灯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较好,扇吸式诱虫灯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优于频振式杀虫灯。晚稻试验中灯控区由于不使用杀虫农药,蜘蛛的数量成增长趋势,且显著多于非灯控区,说明灯控区对天敌的保护效果较好。
    3 讨论
    杀虫灯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杀虫技术手段,在水稻病虫绿色防控中扮演重要角色。本试验研究证明,杀虫灯(包括扇吸式诱虫灯与频振式杀虫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采用对害虫有极强诱杀作用的光源,可有效控制试验区的害虫数量,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1 杀虫灯控害效果差异问题
    扇吸式诱虫灯与频振式杀虫灯对捕获昆虫的效率有显著差异。扇吸式诱虫灯利用电风扇扇吸的原理,趋光而来的昆虫不需要接触诱虫灯的任何部位,绕灯飞行的过程中被气流吸入接虫瓶,引诱兼主动抓捕。传统的频振式杀虫灯同样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吸引至灯下绕飞,在昆虫接触电击网的瞬间释放强电流,昆虫被击晕或击毙后掉入收虫袋内,陷阱诱捕。水稻目前主要鳞翅目害虫是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早稻虽然两种灯的诱虫量有差异,但诱虫量均较低,且出现显著差异的频次不高,相对而言,晚稻期间稻纵卷叶螟的诱捕量显著增加,且扇吸式诱虫灯的优势也显现出来,说明在田间害虫群体较低的时候,扇吸式诱虫灯并无显著优势。扇吸式诱虫灯的蛾类诱捕总量显著高于频振式杀虫灯,由于诱捕的蛾类种群复杂,本试验并没有深究,相对来说水稻鳞翅目蛾类所占比例较小( 早稻生产中尤为明
    显)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稻田及周边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的蛾类( 中性昆虫) 群体数量对维持稻田生态环境是否有积极意义,大量诱捕中性昆虫是否对稻田及周边昆虫生态环境有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晚稻生长期间,2 种杀虫灯均对稻飞虱有较大诱捕量,但在早稻生长期间,本地越冬虫源较少,迁飞虫源到来之前,二者诱捕稻飞虱的差异并不大。因此,建议在早稻生产中根据水稻鳞翅目本地虫源量适时开启。
    3.2 益虫存活问题
    扇吸式诱虫灯诱捕的益虫有较高的存活率,对维持稻田天敌种群数量有一定积极意义。扇吸式诱虫灯工作时所捕捉的昆虫可以不受伤害或伤害很小(鳞翅目大昆虫可能会被风扇弄伤翅膀) ,频振式杀虫灯的电网则会将昆虫电晕或电死,造成较大伤害。扇吸式诱虫灯利用害虫植食、益虫肉食的原理,混合收集趋光昆虫,营造通风湿润的良好环境,使天敌舒适足食而生存,使害虫因饥饿、产卵或成为益虫食物而死亡。昆虫收集2 d 后,扇吸式诱虫灯中的益虫存活率> 80%,害虫全部死亡,而频振式杀虫灯中仅有极少数昆虫存活。将扇吸式诱虫灯中的益虫放回田间,可以保持田间天敌种群数量。扇吸式诱虫灯灯控区附近的害虫( 稻飞虱) 数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可以不用或少用农药开展防治,减少人工及药剂成本,保持或增加天敌数量。
    3.3 稻田害虫天敌种群数量问题
    采取适当措施,维持或增加稻田害虫天敌种群数量,是水稻有害生物生态管理( EPM) 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试验条件限制,本试验没有对稻田步甲、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对蜘蛛的调查也未详细分类。本试验结果表明,稻田蜘蛛种群数量随着水稻的生长,在适宜繁殖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逐渐增加,因早稻病虫害相对较少,农田施药次数也少,灯控区、非灯控区的种群数量均于6 月30 日达到高峰。但是8 月25 日的调查结果显示,蜘蛛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7月进行早稻收割,加之8 月中上旬晚稻处于苗期,大量蜘蛛赖以生存、繁殖的生态环境突然恶化。随着晚稻的生长,田间蜘蛛的种群数量又逐渐增加,即使非灯控区进行多次化学防治,也呈增加趋势。由此可见,在水稻收割季节为天敌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条件是有必要的,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还有待进一步
    研究。
    综上所述,扇吸式诱虫灯在捕虫效率、益虫保护等方面优于频振式杀虫灯,对控制水稻害虫、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开展生态防治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其高效诱捕非水稻害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进而说明稻田有害生物的生态管理不是某一个设备或者措施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生态调控手段,掌握生态系统的动态和自然调节机制。

   更多植保仪器内容:http://www.zhibao17.com/

©2022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全国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3号楼11-13楼  安全联盟

免费咨询

  • 在线客服: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5325881717
  • 微信客服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