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行业动态
小麦条锈病与绿色防控

来源:今日头条 更新时间:2019-01-11 阅览2113次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祖先进行驯化后得到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由于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几乎全可作为食用,使得其在农产品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而全国性流行频发,产量损失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年均全国发生面积约8000万亩,占小麦麦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更在全球小麦种植区普遍发生,是世界重大真菌病害。由于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均可被侵染危害,小麦条锈病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小麦条锈病菌,刻不容缓。

      小麦条锈菌是一种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的真菌,其性喜冷凉,会在温度超过23℃后死亡,是一种不能越过夏天的病菌。但是由于其能远距离传播1000公里和致病性高度变异、不断产生治病新小种的特性,使得其能在1500米高的山区越夏,而后随着春季的来临传播向小麦主要生长区。

      小麦条锈病具有独特的流行体系。为研究其流行体系,揭示越夏菌源基地病原菌向外传播的时空规律,有关专家将其的生长区划分为西北越夏区(主要处于甘肃南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陕西、四川西北部的300亩地区)、冬季繁殖区(主要处于四川、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的4424万亩地区)和春季流行区(主要处于陕西、江苏、安徽、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的2.5亿亩小麦主产区)。其中,西北越夏区条锈菌遗传多样性高,是我国条锈菌新菌系产生的策源地,每年为东部主产麦区提供发病初始菌源,其主要的生长规律为:该区域的小麦小麦种植由海拔1300-3000米的呈垂直分布,每年的10-12月,当海拔高山上收获后,海拔低的田间小麦进入生长期,病菌也随小麦的生长时令自然越过夏天,由越夏区吹向冬季繁殖区。三大区域的确定,为病害测报、抗病基因布局及病害防控策略制定奠定了基础。

      治理小麦条锈病的战略制定为:重视治理越夏区,持续控制冬季繁殖区,全面预防春季流行区。

      小麦抗病基因的科学布局为,合理利用抗锈品种控制病害。首先,通过明确我国主要的生产品种与后备品种所携带的抗病基因类型,其后探究抗病基因品种对病菌组成的影响,通过此提出在越夏区布局的与其他流行区不同抗病基因品种的策略,形成大区间生物屏障,遏制病害流行。

      我国还长期开展条锈病菌群体毒性结构监测。每年鉴定条锈病菌标样1500份,命名生理小种34个,发现新致病累心70余个,确定条锈菌的群体遗传结构。

      通过建立病害监测技术,准确预测预报小麦条锈病病菌的动态,我国掌握了病害防控的主动权,减少40.06%越夏区菌源量,全国发病面积降低50.83%;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年均增收节支约50亿元。监测技术的主要方式有:长期开展新致病菌系和品种抗病性丧失监测,实时掌握病害流行动态;研发条锈病及不同小种的分子监测技术,使监测人员可以提早14天发现病害;建立小麦条锈病异地测报技术系统,使预测准确率提高到90%。

©2022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全国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3号楼11-13楼  安全联盟

免费咨询

  • 在线客服: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5325881717
  • 微信客服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