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行业动态
广东省:关于切实抓好晚稻中后期重大病虫防控工作的通知

来源: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更新时间:2020-09-27 阅览1189次

      各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当前,我省晚稻大部分处于幼穗分化至破口抽穗期,该时期是水稻重大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据各地监测,全省稻飞虱田间虫量大,褐飞虱占比高;大螟上升明显;纹枯病发生普遍,特别是低洼积水、叶片浓绿的田块发生较重;稻叶瘟、细菌性条斑病在一些历史发病区、感病品种上发生较重,发病田块病叶率较高。根据当前病虫发生情况和气候条件等综合分析,预测我省晚稻中后期病虫偏重发生,防控形势严峻。为切实抓好晚稻中后期重大病虫防控,严防大面积暴发成灾,确保水稻生产安全,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压实属地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把大力开展重大病虫害防治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等11部委联合发文,把草地贪夜蛾、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内容。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执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层层压实防控责任,落实防控资金物资,切实做到晚稻丰收不到手、防控工作不放松,坚决打赢晚稻“虫口夺粮”攻坚战,确保完成全年粮食总产量只增不减的总目标。
      二、加强病虫监测,及时发布预警
      各地要加强病虫监测网络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水稻重大病虫监测制度,组织植保专家技术力量,开展全方位的病虫监测调查,全面掌握辖区内水稻病虫疫情的发生情况及消长动态,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要重点抓好迁飞性害虫稻飞虱、草地贪夜蛾和纹枯病、稻瘟病等流行性病害的监测调查,扩大监测调查区域,做到早发现、早动手、早处置。要落实水稻重大病虫害周报制度,做好晚稻重大病虫系统监测和网上数据报送工作,对突发重发的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要及时报告,实施应急处置。要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发布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控技术,指导农户开展晚稻病虫害防控行动。
      三、精准组织防控,严防暴发成灾
      各地要根据辖区内病虫害发生特点,制定科学防控对策,划定防控重点区域,明确主攻对象和防治适期,精准组织开展晚稻重大病虫害防控。要按照“早破口早施药、迟破口迟施药”的防控原则,狠抓褐飞虱、草地贪夜蛾、纹枯病、稻瘟病、细菌性病害等主要病虫的防控。“两迁”害虫重发区要采取“压前控后”治理策略,减少当地发生数量,严控外来迁入虫源,严防后期褐飞虱滞留危害暴发成灾;草地贪夜蛾发生区要做到“见虫就打”,坚决遏制其扩散蔓延;稻瘟病历史病区及种植感病品种面积大的稻区应抓住破口期至齐穗期施药,兼治稻曲病等水稻穗期病害;台风、暴雨气候频发地区要做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预防控制,台风暴雨过后要对漏治或防治效果差的田块及时补救,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
      四、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效果
      各地要鼓励和扶持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加强对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推动构建科学高效的防治服务体系,提高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和水平。增城、潮阳、兴宁等15个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要加强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管理,在晚稻中后期防控关键时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组织大面积实施统防统治,推广使用高效低风险农药和植保无人机喷药等先进植保机械,解决病虫防治中劳动力短缺或部分农户乱(滥)用药问题,提高防控效果,确保晚稻增产、质量安全、品质提升。
      五、强化监督检查,落实值班制度
      各地要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重点区域重大病虫害防控进展,组织植保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巡查指导服务,指导农业生产单位和个人规范作业、科学用药、精准施策。对漏治或防治效果差的田块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危害损失。今年国庆假期适逢晚稻大面积破口抽穗期,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节假日值班值守,按时报送水稻病虫监测防控信息,确保晚稻中后期重大病虫防控工作有序进行。10月中旬至下旬,我厅将组派调研指导组,跟踪掌握重点地区晚稻病虫害防控工作进展,实地开展调研指导,确保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2022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全国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3号楼11-13楼  安全联盟

免费咨询

  • 在线客服: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5325881717
  • 微信客服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