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技术文章技术文章
小麦吸浆虫疫情的发生情况及三方面防治措施

来源:http://www.zhibao17.com/ 更新时间:2013-02-04 阅览4659次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主要害虫之一,俗称小红虫、麦蛆、喝浆虫,属双翅目缨蚊科。小麦吸浆虫以幼虫吸食麦粒的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其发生危害具有隐蔽性和毁灭性。寿县属沿淮小麦吸浆虫常发区,曾多次大发生。经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通过利用虫情测报灯加强虫情监测,选用推广抗虫品种,推广小麦穗期规范化防治等措施,小麦吸浆虫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沿淮麦区每年仍有不同程度发生。为进一步摸清本地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掌握其发生动态,近年来,笔者对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
      寿县境内以红吸浆虫为主,但也有少数黄吸浆虫混合发生。2种吸浆虫生活史大致相同,1年发生1代,幼虫有多年休眠的习性,也可多年发生1代,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夏、越冬。早春气候适宜时,破茧为活动幼虫上升土表化蛹、羽化。吸浆虫的发生期与小麦生育期具有密切的物候联系。春季当10cm土温上升到10℃左右时,即小麦拔节期,幼虫破茧向土表移动准备化蛹;4月下旬当10cm土温达20℃左右时,成虫盛发。成虫出现一般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基本吻合。成虫多在7~9时和16~18时羽化,羽化后先在地面爬行一段时间,然后爬到麦叶或杂草等隐蔽处栖息,避开天敌捕食。约经1h左右振翅可短距离飞行。成虫怕强光和高温,所以早晨和傍晚活动较盛。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产卵。成虫平均寿命6~7d。成虫产卵具有选择性和试探性,易选择刚抽穗未扬花的麦穗上产卵,1只雌虫一生可产卵50~90粒,产卵时以产卵管试探寻找适宜的麦穗部位,卵经过4d左右孵化,幼虫以口器刺伤子房或麦粒吸食浆液,一般1粒1虫,也有1粒多虫的,幼虫在麦穗上生活为害约20d左右,幼虫在麦收前遇雨或重雾随水滴流落地面,也有部分滯留麦穗随麦收带出场地等。幼虫入土后2~3d结圆茧休眠越夏、越冬。
      吸浆虫的发生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当温度条件具备时,在一定阶段湿度条件就成为影响其发生的关键因素。春季温度的变化只能影响其发生的早与迟,并非是数量的制约因素。最重要的是雨水和湿度。小麦吸浆虫喜湿怕干,当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幼虫不化蛹:低于15%时成虫很少羽化,达25%时,成虫大量发生。因此,春季雨水的有无,对于当年成虫羽化率有密切关系。春季干旱,土壤板结幼虫活动受到抑制,大批幼虫可重新结茧继续休眠,形成隔年或多年羽化现象,当年出土羽化少,发生程度轻。据2006年3月26日在寿西湖农场淘土调查,当时平均每小方有虫30.2头,其中:圆茧占21.9%,而4月2日调查平均每小方有虫31.6头,其中:圆茧占48.6%。分析原因是3月中、下旬寿县天气一直晴好,近20d无明显降雨,土壤干燥,不利于吸浆虫化蛹羽化,导致部分幼虫又转入圆茧继续休眠。因此,4月中、下的降雨量与当年的发生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小麦吸浆虫发生与土壤有密切关系。小麦吸浆虫幼虫在土壤中生活长达300d以上,土壤结构、质地、含水量及酸碱度对其发生都有很大关系。一般土壤团粒结构好,土质松软、有相当的保水能力和渗水性,而且温度差异小,适宜吸浆虫的生活。我县沿淮地区多为砂壤土,特别是寿西湖农场以及双桥、涧沟两乡镇北部成土母质为黄泛沉积物,土种为黄淤土,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有潮化现象,俗称“夜潮土”,土壤质地好,偏碱性,适宜红吸浆虫的发生。这一带历年小麦吸浆虫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常年春季淘土调查有虫方均在50%~70%,一般每小方虫量在3~12头,局部田块每小方可达30多头。5月中旬剥穗调查,一般田块虫穗率在15%~40%,百穗虫量50~80头,局部田块百穗虫量高达400头以上。而同属沿淮南岸的正阳关农场,与之相距仅20km,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栽培制度以及种植品种等基本相似,但该场小麦吸浆虫一直发生较轻。据2009-2012年4月上旬淘土调查,有虫方仅在10%左右,一般每小方有虫仅1~2头,2009年5月中旬剥穗调查,平均百穗有虫7头。就其两场发生程度的差异,笔者认为可能是土质的区别。正阳农场系淮河和淠河的冲积物土壤母质,无石灰反应,砂粒含量高于黄泛沉积物,土壤结构较差,不利于红吸浆虫的生存。
      不同小麦品种因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不同受吸浆虫的为害程度也不相同。病虫测报灯显示:除小麦抽穗扬花期与吸浆虫成虫盛发期吻合外,小麦芒长以及内外颖的扣合紧密也是抗虫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麦穗排列疏松、芒短、颖壳扣合不紧、扬花期长的品种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入侵,抗虫性就差。近年来,小麦品种更换频繁,当推广的新品种较多,品种间抗虫性也有差异。此外,品种的抗性与小麦籽粒中的酚类化合物、单宁、还原糖和黄酮等也有一定关系。为了解当地主推品种的抗虫性,笔者于2010-2011连续2年对寿西湖农场农科所的14个品种展示区进行了剥穗调查,各小区除品种不同外其他管理水平一致。2年的调查结果是:皖麦53、郑麦9023、皖麦19、宿麦9908、抗虫性较好,百穗虫量在3~45头,烟农19、泛麦5号、豫麦70、扬麦13、抗性一般百穗虫量在60~145头,新麦18、周麦18、同舟麦916、新麦208、邯6172、偃展4110、淮麦20、抗性较差百穗虫量在170~252头。
      沿淮地势低洼、平坦,常年以麦—豆轮作为主,长期以来,小麦收获后大部分田块免耕直播大豆,耕层没有翻动暴晒,对小麦吸浆虫越夏十分有利,致使小麦吸浆虫越夏死亡率低,基数积累多。同时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小麦全部用收割机收获,麦壳、随收割丢在地里。对于部分尚未离穗入土的吸浆虫可随麦糠散落在地里,加之近年来禁烧秸秆,夹带在麦糠里的吸浆虫幼虫可很快又钻入土中,这也是基数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小麦吸浆虫的天敌较多,主要有寄生蜂、蚂蚁、蜘蛛、寄生蝇等。卵期主要有寄生蜂,大发生时卵寄生率可达35%,幼虫寄生率可达30%~75%,此外在成虫羽化期尚有捕食成虫的蚂蚁、蜘蛛、蓟马及舞虻等。这些天敌对于吸浆虫的发生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近年来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大量农田蜘蛛、蚂蚁、寄生峰等天敌同时被杀死,生态失去平衡,天敌控害作用下降。
      防治小麦吸浆虫应从多方面着手,诸如:一要加强虫情监测,掌握发生区域,因地制宜进行防治。二注意保护利用天敌,维护生态平衡,抑制小麦吸浆虫基数的增长。三是采取农业和药物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把吸浆虫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除此之外,还应采取如下措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避免麦—豆长期连作,有条件的区域可实行麦稻轮作,或种植棉花等其他经济作物,可以抑制吸浆虫的发生。麦收后及时浅耕暴晒,杀死幼虫。选用抗虫品种:适时播种,避开危害高峰期,推广抗虫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撒施毒土:在吸浆虫密度较高的田块,可在中蛹盛期撒施毒土。每667m2用80%敌敌畏100ml或50%辛硫磷150ml拌细土20kg均匀撒施,药后浇水或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期防治:于成虫盛发期每667m2用高效氯氢菊酯有效成份2.2g或毒死蜱有效成份20g或敌敌畏有效成份80g对水30kg喷雾。
©2022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全国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3号楼11-13楼  安全联盟

免费咨询

  • 在线客服: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5325881717
  • 微信客服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