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方“回南天” 成为网络热点,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北方多地暖湿气流强盛,出现高温高湿天气。
墙壁渗水、地面潮湿,即便气候干燥的北京,相对湿度也突破70%。
这样的气候条件,也为危害小麦、玉米、果园的害虫——蚜虫,提供了疯狂繁殖的温床。
7月3日,农业农村部刚启动了“奋战100天抗灾夺秋粮丰收行动”,并介绍到今年秋粮作物播种基本结束,出苗长势总体正常,但夺取丰收还面临着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重大病虫害暴发流行等不确定因素。
实施行动的目标之一就是将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力争秋粮面积达到12.9亿亩以上。
目前北方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蚜虫的繁殖速度呈指数级增长。这些“农业杀手” 群聚于农作物叶背、嫩茎、生长点及花朵,吸食植株汁液,致使农作物枝叶受损、生长发育受阻,甚至传播病毒病,严重时可让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对秋粮丰收造成挑战。
政策引领:农业单产提升的时代使命
而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布局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水平是重中之重,2025年4月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 年)》中,明确提出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对此,要实现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病虫害防治是无法回避的关键环节。当下秋粮正在拔苗生长,面对“两高”滋生的蚜虫,一旦防治不力,即便种植技术再先进、水肥管理再科学,作物也难以达到预期产量。
作为服务农业的智慧农业服务商,浙江托普云农科技有限公司在病虫害测报领域经验丰富,利用智能虫情测报灯、蚜虫智能测报系统、害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等害虫测报装备,打造一整套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为病虫害的测报防治实现提前预警,保证农作物在成为粮食之前,健康茁壮地成长。
产品基于蚜虫趋黄的特性(由于植物嫩芽、花蕾等部位颜色偏黄,是蚜虫喜爱的食物,所以蚜虫对黄色有正趋性),采用黄色粘虫卷诱捕蚜虫,内置2000万高清摄像头,实时采集虫情照片上传至物联网云平台,经智能算法分析准确识别蚜虫种类及数量、自动生成蚜虫发生趋势图。广泛应用于蚜虫多发的农田、果园、棉花园、蔬菜大棚等多种环境,高效完成蚜虫智能监测任务。
如何高效治虫?
1.双面高效诱虫:设备装置大面积粘虫卷,外露面积大,可以实现双面诱集和长时间大范围诱集蚜虫,治虫效果佳。
2.智能识别计数:内置2000万像素高清工业相机,利用智能图像识别算法,能够对蚜虫进行精准识别,自动计数,让农户或植保人员实现早发现、早防治。
3.设备智能物联:可通过应用手机端与网页端远程控制设备,具有数据查询分析,工作模式设置等功能,为农户或植保人员远程监控虫情,提高工作效率。
托普云农蚜虫智能测报系统布置在农田
考虑到不同作物高度和生育期的差异,系统的粘虫卷高度可灵活调节,确保达到最佳诱捕效果。当粘虫卷达到害虫覆盖率阈值,系统会自动更换粘虫卷,减少人工维护成本,保障监测工作不间断。
此外,产品不锈钢喷塑外壳搭配太阳能供电系统,使其无惧风沙暴雨、高温严寒,在任何复杂户外环境下都能稳定运行,持续输出准确数据,蚜虫防治更精准。
守护农业:防治蚜虫与提升单产的新希望
对于提升作物单产而言,蚜虫智能测报系统是作物抵御病虫侵害的首道屏障。早发现、早防治的机制,让作物得以健康生长,充分释放增产潜力。而系统长期积累的数据,更是一座“金矿”。通过分析蚜虫发生与气象、品种、种植模式等因素的关联,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规划依据,助力优化种植管理,推动粮食及农产品单产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相较于传统人工监测,托普云农蚜虫智能测报系统实现了从人工到智能的跨越,改变了植保人员蹲守田间肉眼观测的现状,用精准数据为防治决策提供支撑,实现精准用药,降低农药残留、保障作物生长、守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了良好解决方案。
未来,托普云农将持续深耕智慧农业,以“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 为使命,不断精研智能算法,拓展“AI+农业”应用边界,以创新技术驱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守护作物成长,实现单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