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技术文章技术文章
资金不足是基层农技推广遇到的最大问题

来源: 更新时间:2013-04-25 阅览4294次

  1997年9~10月,我们对云南省部分地区进行了/基层政府在农技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0专项问卷调查,共收到回卷26份,涉及云南省13个地州26个县(每县一份),分别占全省地县数的7615%和2016%.填表者基本上是各县农业技术行政部门的行政领导,答卷所反映的情况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经对26份回卷进行统计、综合,作出如下分析。

  一、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基层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

  从认识上看。对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成为县乡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认同率达到9213%,否定率占717%.说明在基层政府,农技推广工作作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基层政府的基本职责已是众望所归。

  21从实际参与情况看。6514%认为县政府是积极参与这项工作的;3017%认为县政府虽然参与了这项工作,但不够积极;有318%认为县政府较少参与。这一结果显示出多数基层政府对承担这种职责持积极态度,但是仍有部分基层政府对此认识不清,或是对承担这种职责持怀疑态度,更有极少数基层政府对承担这种职责漠然处之。联系1992、1993年在全国县级机构改革中一些地方出现的对农推部门、农业机构甩包袱行为,说明基层政府对农业和科技地位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

  31从效果上看。有2619%认为政府在农技推广活动中已充分发挥了它的职能;有7311%认为政府虽然发挥了职能,但还不够。这里充分发挥了职能的百分率比前面积极参与率要小得多,说明政府有关职能的发挥除了认识态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问题值得重视,并认真对待。只有把方式、方法和手段问题同时解决好,政府的积极性才能最终获得较好的效果。

  二、农技推广是一个/权力+科技0过程

  从推广力量看。调查结果显示,对政府行政力量认同率达8018%;对农业部门技术行政力量认同率达8416%;对市场需求拉力的认同率仅为1115%.说明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主要依靠力量是两个:政府行政力量和农业部门技术行政力量。政府行政力量主要反映了/权力0作用,农业部门技术行政力量主要反映/技术0的作用,对/权力0和/技术0的认同率均在80%以上,表明农技推广在实际过程中是一个典型的/权力+科技0过程,二者只有结合,缺一不可。

  市场需求虽然存在,但张力却十分微弱,农技推广市场化在现实中并不可行。在前几年农推机构企业化、农技推广市场化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印证了这一点。

  21政府权力不可低估。前述推广力量中,有6514%的认为农技推广就是政府行政力量和农业部门技术行政力量的结合,仅有1912%的认为仅依靠技术力量。如果离开政府部门(权力)的支持,有6514%认为不可能搞好农技推广,3416%认为会受到重大影响,农技推广此时仅能勉强维持。正如一些回卷所说,此时只有那些比较适用且简单的技术才能推广,有一定难度的技术或新技术就很难推广了。说明一旦离开政府部门的权力支持,现行的农技推广工作只有趋于萎缩、停滞。

  三、基层政府在农技推广活动中承担的责任是多样化的

  首先是资金投入,认同率达9213%;其次是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认同率7619%;第三是推广项目决策,认同率4612%;第四建立健全各类推广机构,认同率3815%;第五承担风险,认同率2619%.此外,一些回卷还提出了如下一些责任:(1)制定有效的检查督促措施;(2)建立产业领导小组;(3)建立科技网络。

  调查显示,基层政府在农技推广中确有许多事情要做。资金投入虽说是第一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投了钱,推广就能搞好。农技推广是一个涉及多部分的复杂过程,它需要政府权力部门、综合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其它行业的大力支持,这样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成为继资金投入后政府应该承担的第二项责任,也只有政府(权力)部门才能承担起组织协调这个责任。

  组织协调的具体内容有很多,如前面提到的建立产业领导小组,建立科技网络等便是其具体内容之一。

  此外,推广项目决策、建立健全各类推广机构、承担风险三项的认同率远比前两项认同率低。我们认为,它们反映了这样一个观点:希望政府为农技推广多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保证充足投入、协调好关系等,但不希望政府对具体推广业务过程进行过多干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这些问题放任不管。我们的结论是,它们应由政府权力部门和农业技术行政部门共同承担。

  四、推广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但政府仍是其最主要的经费来源渠道

    11基金建立情况。建立农技推广专项基金,推广经费便有了一个稳定的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县政府建有基金的占3018%,乡镇建有基金的占318%,部分乡镇建有基金的占717%,县乡都没有基金的占5318%,另有1115%的回卷对此没有回答。说明半数以上的县政府和绝大多数乡镇对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专项基金均不重视。

  21从实际推广经费来源渠道看。9612%的县有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拨款,8815%的县在县财政有拨款,4213%的县有金融贷款,3018%的县有部门有偿服务收入,1115%的县有主体产业列支(农林技改费),717%的县有企业、个人投资或捐赠。这里经费是指项目推广经费。

  以上结果显示,推广经费的来源渠道多样化了,但是政府的投入,包括县政府和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投入,仍是最主要的经费来源渠道。推广经费来源的多样化,是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果的反映。多样化是否意味着政府(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上级政府)对农技推广投入可以减少呢?我们认为仍然不能。

  多样化确实缓解了推广中部分资金矛盾,对政府投入不足起到/补充0作用;政府投入所拥有的地位和作用乃是其它渠道的投入不可替代的,任何企图削弱政府投入的行为只会给农技推广带来有害影响。

  五、经费不足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是当前农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县认为推广经费不足,8018%的县认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4213%的县认为存在队伍弱化且不稳,3815%的县认为存在信息闭塞,2311%的县认为政府部门组织配合不力,1912%的县认为现有农业科技成果不能满足需要。

  经费不足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而农民素质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已成为当前阻碍农技推广工作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的过程中,科技知识向农业生产领域的转移、渗透越来越大,农技推广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素质问题自然跃居现存问题的第二位。

  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教育中,对农民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状态,农村成为我国人口素质最低的社会区域,农民成为文化素质最低的人群。有国外专家断言:/什么时候中国的农业大学能够培养农民,农村社会将会发生质的变化。0?大学培养农民,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种可能性。另据作者对云南省农业职业高中教育发展的一项研究?.目前的农业职业教育也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教育农民这一职责,而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却已从过去主要是针对农村、农民向城镇和城市居民偏移了。结合本次调查,可以这么说:解决农民素质问题是彻底改变我国农技推广被动局面的一条根本道路;然而,在近期内我们尚看不到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农技推广的现状在长时期内还将继续保持。

  此外,科技队伍的弱化与不稳问题、信息闭塞问题、政府部门存在的组织配合不力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不能满足需要等等,都是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当然,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要受到现有条件和整个社会状况的客观实际所制约;但是,当地基层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还是掌握一定主动权的,如科技队伍的弱化与不稳问题,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配合不力问题,与当地政府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而对信息闭塞问题,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

  除以上所提问题外,一些回卷还给我们提出了当前农技推广中存在的其它问题:

  (1)一些县、级领导干部素质、科技意识差,对推广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我国农技推广是/权力+科技0型,领导干部的态度就直接影响着/权力0发挥状态。

  (2)农资与农产品价格比例失调,对农技推广存在着影响。这种比例失调打击了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使农技推广处于被动局面。

  (3)农技推广队伍素质不强,缺少实干精神,推广形式陈旧、效果差,导致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技推广重视力度下降,投入不够。说明农推系统还是要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做出业绩,才能更好地获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信任。

  (4)当前科技服务手段落后。

  (5)基层乡站/三权0移交给乡政府后,存在着管理职责不明确、基层管理不善的问题。

  (6)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管项目的没有人权,管人权的又没有项目,出现了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现象,二者的分离给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一些内部摩擦。

  这次调查,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一些地区农技推广的情况,调查所揭示出来的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值得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重视,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对部分地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有所推动。

    更多关于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请点击 http://www.zhibao17.com/hyzx/info_1720.html

©2022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全国售后服务专线:400-672-1817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3号楼11-13楼  安全联盟

免费咨询

  • 在线客服: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5325881717
  • 微信客服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00号